海洋生物体内砷含量及其形态研究进展

张伟, 黄良民. 海洋生物体内砷含量及其形态研究进展[J]. 生态毒理学报, 2019, 14(1): 41-53. doi: 10.7524/AJE.1673-5897.20190116002
引用本文: 张伟, 黄良民. 海洋生物体内砷含量及其形态研究进展[J]. 生态毒理学报, 2019, 14(1): 41-53. doi: 10.7524/AJE.1673-5897.20190116002
Zhang Wei, Huang Liangmin. Advances of Arsenic Contents and Different Species in Marine Organisms[J]. Asian Journal of Ecotoxicology, 2019, 14(1): 41-53. doi: 10.7524/AJE.1673-5897.20190116002
Citation: Zhang Wei, Huang Liangmin. Advances of Arsenic Contents and Different Species in Marine Organisms[J]. Asian Journal of Ecotoxicology, 2019, 14(1): 41-53. doi: 10.7524/AJE.1673-5897.20190116002

海洋生物体内砷含量及其形态研究进展

    作者简介: 张伟(1982-),女,博士,研究方向为环境科学,E-mail:zh_wei@gzhu.edu.cn
  •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1876180);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15CB452904);广州市科技创新人才专项(珠江科技新星)(201710010173);广州大学百人计划引进人才科研启动项目

  • 中图分类号: X171.5

Advances of Arsenic Contents and Different Species in Marine Organisms

  • Fund Project:
  • 摘要: 砷是一种强毒性化学物质,毒性不但与其在环境中的总量有关,更与其化学形态密切相关。砷在海洋环境中普遍存在,而海洋生物体内砷化合物的含量较高,是海洋环境中的“砷库”。本文结合国内外对海洋生物体内总砷及砷形态的分析,总结了国内外对各类海洋生物,包括海藻、海葵、多毛类、贝类、鱼类和其他高营养级海洋动物体内不同形态砷含量、累积和形态转化等研究概况和进展。针对目前研究工作和技术水平差异,建议我国应在检测技术、样品前处理、标准品制备、砷对生物体的健康效应等方面开展深入研究,以期揭示海洋生物对砷的累积规律、形态转化机制以及在人类体内代谢过程与危害性,为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维护海洋食品安全提供科学依据。
  • 加载中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889
  • HTML全文浏览数:  1889
  • PDF下载数:  46
  • 施引文献: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19-01-16

海洋生物体内砷含量及其形态研究进展

    作者简介: 张伟(1982-),女,博士,研究方向为环境科学,E-mail:zh_wei@gzhu.edu.cn
  • 1. 广州大学, 大湾区环境研究院, 珠江三角洲水质安全与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广州 510006;
  • 2.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热带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重点实验室, 广州 510301;
  • 3. 中国科学院大学, 北京 100049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1876180);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15CB452904);广州市科技创新人才专项(珠江科技新星)(201710010173);广州大学百人计划引进人才科研启动项目

摘要: 砷是一种强毒性化学物质,毒性不但与其在环境中的总量有关,更与其化学形态密切相关。砷在海洋环境中普遍存在,而海洋生物体内砷化合物的含量较高,是海洋环境中的“砷库”。本文结合国内外对海洋生物体内总砷及砷形态的分析,总结了国内外对各类海洋生物,包括海藻、海葵、多毛类、贝类、鱼类和其他高营养级海洋动物体内不同形态砷含量、累积和形态转化等研究概况和进展。针对目前研究工作和技术水平差异,建议我国应在检测技术、样品前处理、标准品制备、砷对生物体的健康效应等方面开展深入研究,以期揭示海洋生物对砷的累积规律、形态转化机制以及在人类体内代谢过程与危害性,为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维护海洋食品安全提供科学依据。

English Abstract

参考文献 (0)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