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磷酸酯对青海弧菌Q67毒性的构效关系

姜丹, 周建国, 李娜, 饶凯锋, 李晓, 胡毅, 马梅. 有机磷酸酯对青海弧菌Q67毒性的构效关系[J]. 生态毒理学报, 2014, 9(1): 71-80. doi: 10.7524/AJE.1673-5897.20130129001
引用本文: 姜丹, 周建国, 李娜, 饶凯锋, 李晓, 胡毅, 马梅. 有机磷酸酯对青海弧菌Q67毒性的构效关系[J]. 生态毒理学报, 2014, 9(1): 71-80. doi: 10.7524/AJE.1673-5897.20130129001
Jiang Dan, Zhou Jianguo, Li Na, Rao Kaifeng, Li Xiao, Hu Yi, Ma Mei. Quantitative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s between Acute Toxicity of Organophosphates and Vibrio qinghaiensis sp. -Q67[J]. Asian Journal of Ecotoxicology, 2014, 9(1): 71-80. doi: 10.7524/AJE.1673-5897.20130129001
Citation: Jiang Dan, Zhou Jianguo, Li Na, Rao Kaifeng, Li Xiao, Hu Yi, Ma Mei. Quantitative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s between Acute Toxicity of Organophosphates and Vibrio qinghaiensis sp. -Q67[J]. Asian Journal of Ecotoxicology, 2014, 9(1): 71-80. doi: 10.7524/AJE.1673-5897.20130129001

有机磷酸酯对青海弧菌Q67毒性的构效关系

    作者简介: 姜丹(1985-),女,硕士,研究方向:环境污染物对发光菌的急性毒性研究;E-mail:jiangdan.110@163.com
  • 基金项目: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2012AA06A30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871042

    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20104104110004

    河南省教育厅自然科学研究基金2011A150019和2008B430012

  • 中图分类号: X171.5

Quantitative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s between Acute Toxicity of Organophosphates and Vibrio qinghaiensis sp. -Q67

  • Fund Project:
  • 摘要: 以淡水发光菌Q67为受试生物,结合微孔板高通量检测技术,测定了15种常见有机磷酸酯的毒性,同时选用极化率(P)、分子表面积(TSA)、正辛醇/水分配系数(logD)和芳香环个数(NAr)等有机磷酸酯的7种分子结构描述符,采用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方法建立了15种有机磷酸酯对Q67发光菌毒性的定量结构活性相关(quantitative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s,QSAR)模型。结果表明,15种有机磷酸酯的EC50在1.13×10-5~3.27×10-3 mol·L-1之间。在7个结构变量中,4个变量发挥主要作用。其中分子极化率(P)在有机磷酸酯类污染物对发光菌的急性毒性中发挥重要作用,推断发光菌中的荧光素酶及其辅酶是其主要作用位点;脂溶性(logD)越大的化合物越较易穿过细胞膜,进而使Q67发光菌的毒性效应增大;芳香环数(NAr)越多,有机磷酸酯对发光菌的急性毒性越大;对分子结构类似的有机磷酸酯,其Q67发光菌的毒性效应随TSA值的增大而增强。利用所构建的构效关系模型,其稳定性(QCUM2=0.544)和预测能力(QEXT2=0.808,RMSE=0.195)较好,可用来预测有机磷酸酯对Q67发光菌的急性效应。
  • 加载中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537
  • HTML全文浏览数:  1537
  • PDF下载数:  19
  • 施引文献: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13-01-29

有机磷酸酯对青海弧菌Q67毒性的构效关系

    作者简介: 姜丹(1985-),女,硕士,研究方向:环境污染物对发光菌的急性毒性研究;E-mail:jiangdan.110@163.com
  • 1. 河南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新乡 453007;
  • 2.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核分析技术重点实验室, 纳米生物效应与安全性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49;
  • 3. 河南师范大学环境学院, 黄淮水环境与污染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新乡 453007;
  • 4.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环境水质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85
基金项目: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2012AA06A30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871042

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20104104110004

河南省教育厅自然科学研究基金2011A150019和2008B430012

摘要: 以淡水发光菌Q67为受试生物,结合微孔板高通量检测技术,测定了15种常见有机磷酸酯的毒性,同时选用极化率(P)、分子表面积(TSA)、正辛醇/水分配系数(logD)和芳香环个数(NAr)等有机磷酸酯的7种分子结构描述符,采用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方法建立了15种有机磷酸酯对Q67发光菌毒性的定量结构活性相关(quantitative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s,QSAR)模型。结果表明,15种有机磷酸酯的EC50在1.13×10-5~3.27×10-3 mol·L-1之间。在7个结构变量中,4个变量发挥主要作用。其中分子极化率(P)在有机磷酸酯类污染物对发光菌的急性毒性中发挥重要作用,推断发光菌中的荧光素酶及其辅酶是其主要作用位点;脂溶性(logD)越大的化合物越较易穿过细胞膜,进而使Q67发光菌的毒性效应增大;芳香环数(NAr)越多,有机磷酸酯对发光菌的急性毒性越大;对分子结构类似的有机磷酸酯,其Q67发光菌的毒性效应随TSA值的增大而增强。利用所构建的构效关系模型,其稳定性(QCUM2=0.544)和预测能力(QEXT2=0.808,RMSE=0.195)较好,可用来预测有机磷酸酯对Q67发光菌的急性效应。

English Abstract

参考文献 (0)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