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环境多介质空间分异模型研究进展

刘世杰, 吕永龙, 史雅娟.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环境多介质空间分异模型研究进展[J]. 生态毒理学报, 2011, 6(2): 129-137.
引用本文: 刘世杰, 吕永龙, 史雅娟.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环境多介质空间分异模型研究进展[J]. 生态毒理学报, 2011, 6(2): 129-137.
Liu Shijie, Lu Yonglong, Shi Yajuan. Advances in Spatially Explicit Environmental Multimedia Fate Models of POPs[J]. Asian journal of ecotoxicology, 2011, 6(2): 129-137.
Citation: Liu Shijie, Lu Yonglong, Shi Yajuan. Advances in Spatially Explicit Environmental Multimedia Fate Models of POPs[J]. Asian journal of ecotoxicology, 2011, 6(2): 129-137.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环境多介质空间分异模型研究进展

    作者简介: 刘世杰(1986-),男,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环境管理方面的研究工作,E-mail:liusj04@gmail.com
    通讯作者: 吕永龙, E-mail: yllu@rcees.ac.cn
  •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1071355)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2007CB407307)

    中瑞合作项目(GJHZ0910)

  • 中图分类号: X171.5

Advances in Spatially Explicit Environmental Multimedia Fate Models of POPs

    Corresponding author: Lu Yonglong, yllu@rcees.ac.cn
  • Fund Project:
  • 摘要: 环境多介质空间分异模型能够对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在环境多个介质中空间尺度上的迁移转化和分配过程进行准确、细致和接近真实的描述,是进行POPs的环境多介质归趋模拟和环境风险评价的重要工具。将环境多介质空间分异模型分为环境多介质质量平衡空间区划模型和大气化学传输模型,对目前几种常用的环境多介质空间分异模型GLOBO-POP、CliMoChem、BETR、IMPACT2002、G-CIEMS、MSCE-POP和DEHM-POP模型的基本情况进行了介绍,并分析了这些模型近十年来在国内外的开发和应用情况。对当前国内外环境多介质空间分异模型研究中存在的不足进行了分析,指出监测手段的落后、基础环境参数的不足和实验数据的稀缺是制约国内此类模型发展的主要因素,并对环境多介质空间分异模型的开发和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 加载中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332
  • HTML全文浏览数:  1332
  • PDF下载数:  54
  • 施引文献: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10-12-01
刘世杰, 吕永龙, 史雅娟.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环境多介质空间分异模型研究进展[J]. 生态毒理学报, 2011, 6(2): 129-137.
引用本文: 刘世杰, 吕永龙, 史雅娟.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环境多介质空间分异模型研究进展[J]. 生态毒理学报, 2011, 6(2): 129-137.
Liu Shijie, Lu Yonglong, Shi Yajuan. Advances in Spatially Explicit Environmental Multimedia Fate Models of POPs[J]. Asian journal of ecotoxicology, 2011, 6(2): 129-137.
Citation: Liu Shijie, Lu Yonglong, Shi Yajuan. Advances in Spatially Explicit Environmental Multimedia Fate Models of POPs[J]. Asian journal of ecotoxicology, 2011, 6(2): 129-137.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环境多介质空间分异模型研究进展

    通讯作者: 吕永龙, E-mail: yllu@rcees.ac.cn
    作者简介: 刘世杰(1986-),男,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环境管理方面的研究工作,E-mail:liusj04@gmail.com
  • 1.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85;
  • 2.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北京 100049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1071355)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2007CB407307)

中瑞合作项目(GJHZ0910)

摘要: 环境多介质空间分异模型能够对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在环境多个介质中空间尺度上的迁移转化和分配过程进行准确、细致和接近真实的描述,是进行POPs的环境多介质归趋模拟和环境风险评价的重要工具。将环境多介质空间分异模型分为环境多介质质量平衡空间区划模型和大气化学传输模型,对目前几种常用的环境多介质空间分异模型GLOBO-POP、CliMoChem、BETR、IMPACT2002、G-CIEMS、MSCE-POP和DEHM-POP模型的基本情况进行了介绍,并分析了这些模型近十年来在国内外的开发和应用情况。对当前国内外环境多介质空间分异模型研究中存在的不足进行了分析,指出监测手段的落后、基础环境参数的不足和实验数据的稀缺是制约国内此类模型发展的主要因素,并对环境多介质空间分异模型的开发和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English Abstract

参考文献 (0)

返回顶部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